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雾洒在青龙山巅,伊洛河畔的巩义城在静谧中苏醒。这座以”山河四塞、巩固不拔”得名的中原古城,青石板路上至今镌刻着近代革命的风雷激荡。 [康百万庄园白酒销售中心13255920029] 作为豫西地区的战略要冲,巩义不仅是商贸古道上的千年驿站,更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1911年秋,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全国时,巩义士绅张钟端秘密联络同盟会成员,在老城书院召开豫西反清会议。这场被后世称为”书院密议”的集会,标志着现代革命思想首次系统性传入巩义。次年春,当地进步青年成立”豫西光复社”,借助孝义兵工厂的军工资源,秘密制造武器支援河南义军。
这段历史中,《巩县民报》成为重要见证。这份创刊于1913年的地方报纸,曾连续刊载《论共和之精神》系列文章,用白话文向民众阐释民主理念。编辑赵文魁在发刊词中写道:”报纸者,民之喉舌也”,这句话至今镌刻在巩义报业博物馆的青铜浮雕上。
1927年冬,中共河南省委派王克新到巩义建立党组织。孝义镇三官庙的油坊里,豫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榨油机的轰鸣声中诞生。工人们以”拜把兄弟会”为掩护,发展出200余人的赤卫队。1929年大旱期间,这支队伍发动”借粮运动”,迫使32户地主开仓赈灾,救活灾民三千余人。
1932年的巩县兵变更是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撕开裂口。中共地下党员方继纲策动驻军两个连起义,虽因叛徒告密失败,但留下的密电码本成为后来豫西情报网的重要工具。起义士兵王德胜临刑前的绝命诗”愿将热血沃中州”,至今仍在当地传诵。
1938年郑州沦陷后,巩义成为阻敌西进的关键屏障。中共豫西特委在涉村镇红船寺建立根据地,创办《战旗报》宣传抗日。1944年皮定均率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南下,在小关镇黑石关设伏,三天内击毁日军运输车17辆,这场战役被收录进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》经典战例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祜庄园抗日学堂。这座清代庄园主楼的地窖里,曾秘密培训300多名情报人员,他们以货郎、算命先生等身份渗透敌占区,构建起覆盖郑州、洛阳的情报网。庄园现存的砖雕暗门上,仍可辨认出当年刻写的”读书救国”四字。
1948年3月,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强渡黄河,站街镇邙岭阻击战持续七天七夜。当地船工王水生组织120艘木船组成”火船队”,用浸湿的棉被作装甲,顶着炮火完成28次强渡。此役缴获的美制M3冲锋枪,现存于巩义革命纪念馆,枪托上的弹痕清晰可见。
在最后的攻城战中,老城西门爆破成为关键转折。爆破手李长胜裹着湿棉被爬过护城河,用150公斤炸药炸开千年城墙。这段城墙遗址经考古发掘,现展出着嵌在墙体内的弹片和起爆器残件,成为解放战争立体化攻防的生动教材。
如今的巩义城区,新华路革命旧址群保存着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从同盟会秘密联络站的青砖小院,到解放郑州指挥部的三层阁楼,建筑群落的时空叠印,让行走其间的人们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搏。每年清明,康店镇烈士陵园的石碑前总有新采的野菊花——这些静默的纪念,正是红色基因最鲜活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