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提及中原文化,有多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这座被黄河滋养的古城?巩义,这个郑州西翼的县级市,以仅占河南省0.5%的土地面积,却承载着河洛文明核心区的文化密码。从北宋皇陵的肃穆石像到豫剧婉转的唱腔,从石窟寺的千年佛光到康百万庄园的经商智慧,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诉说着中原文化活态传承的故事。
巩义的文化底色,由三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共同勾勒。巩义石窟寺的北魏飞天浮雕,以“帝后礼佛图”的完整保存震惊考古界,其衣袂翩跹的雕刻技艺,让冰冷的石头流淌出1500年前的艺术温度。距此20公里的北宋皇陵群,现存石刻造像近千件,其中瑞禽石刻的独特造型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石雕艺术最后的绝唱”。
而始建于明末的康百万庄园,则以“留余”家训闻名于世。这座占地240亩的家族宅院,不仅展现清代中原民居的建筑智慧,更通过楹联碑刻传递着“临事让人一步,临财放宽一分”的中原商道精髓。
在巩义的文化基因库中,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独特地位。作为豫剧豫西调的发源地,这里的民间戏班至今保留着“跑帷子”传统——演员们肩扛帷幔边唱边舞,将祭祀仪式与戏曲表演完美融合。河洛大鼓的说唱艺人,仍用方言演绎着《杨家将》《包公案》等传统书目,其特有的“九腔十八调”被音乐学家称作“中原古乐的活化石”。
更具生活气息的是虎头鞋制作技艺。当地妇女用黄布作底、彩线绣睛,将驱邪纳福的寓意缝进每双鞋履。这种源自唐代的工艺,如今仍是新生儿百日礼的必备之物,见证着传统民俗的生生不息。
每年农历三月三的浮戏山庙会,堪称中原民俗的活态展演。来自晋豫两省的10万余香客沿古栈道蜿蜒而上,社火表演、打铁花、吹糖人等百余种民间技艺在此交汇。更独特的是小相狮舞,艺人们能在32张方桌叠起的9米高台上完成“雄狮探崖”等高难动作,这项传承600年的绝技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在饮食文化领域,西义兴卤肉的制作秘方延续了八代人。选用本地散养黑猪,配以24味中草药文火慢炖六小时,其肉质酥烂而不失弹性的诀窍,折射出中原饮食文化中“和”的哲学。
巩义的文化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。杜甫故里景区首创的“全息唐诗剧场”,用光影技术重现“三吏三别”的历史场景;偃月古城将唐三彩烧制技艺开发成亲子体验课程,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。在文旅融合战略下,2022年巩义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9.7亿元,同比增长13.2%,印证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。
从双槐树遗址的仰韶文化房基,到正在建设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,这座古城始终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平衡——既要做文明的守护者,更要当文化的转译者。当游人在石窟寺触摸北魏的凿痕,在豫剧戏台听见穿越时空的梆子声,便读懂了中原文化最生动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