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巩义老巩县:在中原腹地,有这样一座古城,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千年沧桑,承载着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的神秘基因,更以“诗圣故里”“宋陵遗韵”之名蜚声四海——这便是巩义。 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,巩义如同一部镌刻在黄土之上的史书,每一页都写满文明的密码。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,到北宋皇陵的恢宏气象,从杜甫笔下流淌的家国情怀,到石窟寺中凝固的北魏风华,这座城市用4500年的人文积淀,书写着“何以中国”的厚重答案。
作为河洛文化核心区,巩义的地理位置堪称“天下之中”。《周易·系辞》载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”,这片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土地,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考古发现的双槐树遗址,被专家认定为5300年前的“河洛古国”,其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遗存,实证了这里曾是早期国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。
在巩义博物馆的展厅里,仰韶文化的彩陶与商周青铜器交相辉映,汉代的冶铁遗址仍可窥见“铁器时代”的技术革新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唐三彩窑址的发现,那些出土的骆驼俑与胡人像,生动诉说着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。
“七帝八陵”的宏大格局,让巩义成为全球现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。 北宋九位皇帝中,除徽、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外,其余七帝均长眠于此。永昌陵、永熙陵等陵墓沿青龙山绵延十余公里,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历经千年风雨,依然保持着“文臣持笏、武将按剑”的庄严仪态。
《宋史》记载的“山陵使”制度在此得到实物印证,宋代“事死如生”的礼制思想,通过陵园中的阙台、乳台、石刻仪仗得以具象化。尤为珍贵的是永厚陵的“瑞禽”浮雕,这种马首凤身的神兽,正是宋代艺术“承唐启元”的独特创造。
站在康百万庄园的青砖黛瓦间,人们或许更易理解杜甫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现实主义情怀。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豫商大院,与杜甫诞生窑仅距二十里,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在杜甫故里纪念馆,那孔冬暖夏凉的砖砌窑洞,正是诗圣的出生之所。院中“笔架山”的传说与千年古枣树,成为解读《望岳》《兵车行》的文化注脚。每年清明时节,“诗歌文化节”吸引着海内外文人墨客,让“文章千古事”的文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始建于北魏的巩义石窟寺,与龙门石窟一脉相承却又独具风韵。第五窟的《帝后礼佛图》堪称镇寺之宝,18幅浮雕完整展现了1500年前皇家祭祀的盛大场景。专家指出,这种将世俗仪轨融入佛教艺术的创作手法,体现了北魏“政教合一”的独特文化形态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寺内保存完好的飞天造像,那些轻盈曼妙的衣带纹饰,既保留着西域健陀罗艺术的遗韵,又展现出中原雕刻的写意之美。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,在石窟寺的莲花藻井与神王雕像中同样清晰可辨。
从青龙山下的宋陵石刻到伊洛河畔的杜甫诗韵,从双槐树的文明曙光到石窟寺的艺术巅峰,巩义的历史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。 当游客漫步在保存完好的明清康店古镇,品尝着非遗项目“小相菊花”的清香,触摸着唐三彩复烧技艺的温润质感,便能深刻感知:这座古城不仅守护着文明的基因密码,更在新时代续写着“诗与远方”的当代传奇。
上一篇:河南巩义老巩县:探秘千年古城,巩义不可错过的历史文化遗址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