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巩义老巩县:黄河之滨,洛水之畔,一座承载华夏文明千年脉络的城市正缓缓展开它的历史长卷。巩义,这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县级市,既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,也是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交融的枢纽。从夏商时期的部落聚居,到北宋皇陵的恢宏气象;从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,到当代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,巩义用五千年的时光,书写了一部鲜活的文化史诗。
巩义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符号,莫过于分布在城区西部的北宋皇陵群。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,这里安葬着宋太祖赵匡胤至宋哲宗赵煦共七位皇帝及众多宗室重臣。陵区内神道两侧的石像生——文臣、武将、瑞兽、华表——至今仍以庄严肃穆的姿态诉说着北宋的辉煌。“巩义皇陵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巅峰,更是研究宋代礼制、雕刻技艺与社会结构的活化石。” 考古学者曾如此评价。值得一提的是,巩义皇陵的选址暗含古代风水学的智慧:北依邙山,南望嵩岳,洛水环绕,完美契合“枕山蹬河”的帝王陵寝规制。
若说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西段的佛教艺术殿堂,那么巩义石窟寺则是这条文化通道东端的璀璨明珠。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寺,现存5窟、256龛、7743尊佛像,其飞天雕刻的飘逸灵动与中心塔柱的雄浑厚重形成鲜明对比。第四窟中的“帝后礼佛图”浮雕,以连环画形式刻画皇室巡礼场景,被誉为“中国石窟中最完整的世俗化叙事杰作”。这些跨越1500年的石刻,不仅印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,更揭示了巩义作为古代洛阳门户的枢纽地位——来自西域的僧侣、商队与中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。
作为“河图洛书”传说的发源地,巩义堪称解读河洛文化的密钥。考古发现显示,距今5300年前的*双槐树遗址*呈现的都邑格局,已具备早期国家的雏形。这里出土的北斗九星陶罐、丝绸遗存,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向前推进了数百年。至春秋战国时期,巩义(古称巩邑)成为纵横家苏秦、法家先驱申不害的故里,诸子百家思想在此激荡。而唐代诗人杜甫诞生于巩义站街镇南瑶湾村,其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理想主义,恰是河洛文化中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。
巩义的文化生命力不仅镌刻在古迹中,更流淌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。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小相狮舞,艺人们踩着五米高杆演绎“雄狮登山”“金狮吐瑞”,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已传承600余年。河洛大鼓的说唱艺术,将历史典故与方言俚语巧妙融合,在茶楼集市间传唱着《杨家将》《包公案》等经典剧目。而始于清代的老君庙古庙会,至今保留着打铁花、跑旱船等传统民俗,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磁场。
当代巩义正在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:依托北宋皇陵建设的宋陵考古遗址公园,运用VR技术重现《清明上河图》般的市井风貌;康百万庄园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,让游客体验“豫商精神”的经商智慧;瓷胎竹编、*牡丹石雕刻*等传统工艺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地政府将文化保护纳入城市规划——新建地铁站以《诗经》篇章命名,商业街区融入唐代里坊制元素,实现“让文化遗产活在城市肌理中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从新石器时代的星火初燃,到数字时代的文旅融合,巩义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寻找文化传承的最佳平衡点。这座黄河岸边的古城,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诠释着:真正的文化生命力,既需要守护传统的定力,更需要创新表达的魄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