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巩义老巩县: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沃土上,一座承载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城市——巩义,用其独特的地理坐标诠释着”河出图,洛出书”的文化传奇。这片诞生过夏代斟鄩遗址的土地,不仅见证着华夏文明的曙光,更孕育出杜甫、蔡齐、康百万等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,他们的故事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,串联起中原文化的基因图谱。
当人们踏足杜甫故里的青砖院落,总能从”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诗句中触摸到盛唐气象的余温。这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”世界文化名人”,其现实主义诗风与悲悯情怀,早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。巩义南瑶湾村的杜氏祖宅中,至今保留着见证诗人童年读书习字的笔架山窑洞,洞壁斑驳的凿痕里仿佛仍回荡着”致君尧舜上”的少年壮志。
与杜甫隔空对话的,是北宋状元蔡齐。这位在巩义青龙山麓苦读成才的寒门子弟,以殿试万言策震动朝野,其主修的《真宗实录》开创了宋代官修史书的新范式。在蔡齐墓前的神道碑上,”持重有大臣体”的评语,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巩义士人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。
北宋皇陵的巍峨神道上,曹皇后的故事为巩义名人录增添了独特的女性视角。这位辅佐仁宗、英宗两代君主的传奇女性,其陵墓建制打破宋代后妃陵寝常规,暗含着对”女主干政”历史评价的微妙突破。而在青龙禅寺的晨钟暮鼓中,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前在此研习佛经的往事,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探索求真的文化基因。
明清时期,康百万家族用十二代人的经营,在洛河岸边书写了”富过十二代、兴盛四百年”的商业神话。他们的留余匾不仅是豫商精神的物化象征,更暗合着《周易》”亢龙有悔”的处世哲学。当康家船队沿着黄河将棉花运抵江南时,同步构建的河洛康家书院却在培养着通晓经史的子弟,这种儒商并重的发展模式,至今仍是商业伦理研究的经典案例。
在康店镇明清建筑群中,王广庆故居的门联”读书不忘救国”六个大字,昭示着巩义名人在近代化浪潮中的转型。这位曾任河南大学校长的语言学家,在抗战烽火中护卫中原文化火种的事迹,与其编撰的《河洛方言》共同构成文化坚守的双重注解。而距离杜甫故里仅五公里的北山口村,走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,用”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唱段,将巩义人的家国情怀演绎成跨越时代的强音。
特别值得铭记的还有张仲鲁,这位中国现代矿冶教育的奠基人,在焦作工学院(今中国矿业大学)的创建过程中,将河洛文化中的务实精神注入现代工程教育。其提出的”手脑并用”教学理念,至今仍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产生回响。
从杜甫草堂的茅檐到康百万庄园的砖雕,从蔡齐墓前的石像生到常香玉纪念馆的戏服,巩义的历史名人群体构成理解中原文化的多维坐标。他们或挥毫写就千秋绝唱,或运筹帷幄经世济民,或商海弄潮不忘初心,用各自的人生轨迹诠释着河洛文化兼容并蓄、守正出新的精神内核。当游客在慈云寺的古柏下驻足,在石窟寺的飞天造像前凝思,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仍在续写着属于巩义的文明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