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臂弯里,一座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古邑正在焕发新生。游客举着相机在北宋皇陵的石像生前寻找最佳构图,年轻人在石窟寺的飞天壁画下打卡直播,研学团队在杜甫故里誊抄”星垂平野阔”的诗句——这些场景正成为巩义旅游的日常图景。作为郑州”西美战略”的重要支点,巩义旅游局通过“文化活化+科技赋能+产业融合”的创新模式,让沉寂的历史遗存变身流量入口,2023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200万人次,同比增长37%。
巩义坐拥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,从夏商时期的稍柴遗址到隋唐时期的巩县窑,从北宋皇陵群到康百万庄园,每一处遗址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。旅游局采取“考古前置+数字建档”的文物保护策略,建立三维数字模型42处,完成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1600件。
在青龙山慈云寺景区,AR导览系统让游客用手机扫描石碑就能观看北宋高僧讲经的动画演绎。这种“科技解码历史”的方式,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.5小时延长至3小时。2023年文化遗产日推出的”夜游宋陵”项目,通过光影技术重现《东京梦华录》的盛世景象,单日最高接待量达2.3万人次。
面对文旅市场年轻化趋势,巩义旅游局推出“古韵新玩法”产品矩阵:
在节庆运营方面,创新推出“四季巩义”品牌活动:春季河洛文化节、夏季石窟音乐季、秋季金秋摄影大赛、冬季温泉养生季。特别是依托浮戏山雪花洞打造的冰雪嘉年华,实现”淡季不淡”,2024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81%。
按照“一核两带三区”的空间布局(城市文旅核心、黄河文化带、南山旅游带、北部生态区/中部休闲区/南部度假区),巩义旅游局推动形成”文旅+“产业生态圈:
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成效显著,建成全省首个县域级文旅大数据平台,实时监测58个景区客流、125家民宿入住率、32个停车场数据。通过分析游客画像,针对性开发”银发康养游”“亲子考古游”等细分产品,二次消费占比从2019年的28%提升至2023年的41%。
在交通网络优化方面,建成“快进慢游”体系:郑西高铁巩义南站实现15分钟接驳主要景区,新建旅游公路68公里,开通景区直通车线路9条。针对自驾游客,在主要干道设置32处智慧导览屏,提供实时车位、餐饮推荐等信息。
住宿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:除星级酒店外,建成窑洞民宿、树屋酒店、房车营地等特色住宿项目23个。其中,坐落于长寿山景区的”观星客栈”,凭借全景玻璃屋和天文望远镜设备,节假日预订需提前两个月。
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,实施“文旅先锋”培育计划,累计培训导游、民宿管家、非遗传承人等从业人员2800人次。建立的游客投诉10分钟响应机制,使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2%以上。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这座曾走出诗圣杜甫、豫商典范康百万的千年古城,正通过系统化保护、活态化传承、创新性发展的文旅实践,书写着新时代的河洛传奇。当游客漫步在康百万庄园的栈房区,透过AR眼镜看到清代商帮的漕运盛景;当年轻人在石窟寺文创店选购以”帝后礼佛图”为灵感设计的丝巾;当海外研学团队在黄冶唐三彩窑遗址体验陶艺制作——这些场景都在印证: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,正在巩义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