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豫西腹地的邙岭脚下,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巩义市,层层叠叠的黄土台塬间埋藏着华夏文明的重要密码。这座被《山海经》记载为”洛汭”的古城,不仅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,更是走出了三十余位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。当我们在杜甫故里的青砖灰瓦间驻足,在北宋皇陵的石像生群中穿行,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精神印记,正悄然诉说着这片土地独特的人文基因。
诗圣故里的文化胎记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公元712年诞生于巩县(今巩义)南瑶湾村的杜甫,用千余首诗歌构建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。在杜甫诞生窑的院落里,那株相传由诗圣父亲手植的枣树,至今仍在春日绽放新绿。近年考古发现的唐代水井与窑洞遗址,为研究诗人早年生活提供了珍贵物证。值得关注的是,巩义方言中保留的”中古河洛音韵”,与杜甫诗歌的用韵规律存在显著关联——这种语言活化石,让当代学者得以触摸盛唐诗歌的原始韵律。
北宋皇陵的将相群雕邙山北麓160平方公里的黄土台地上,七帝八陵构成的北宋皇陵遗址群,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的地上文物库。这里不仅安葬着赵匡胤之父赵弘殷,更汇聚了包拯、寇准等八百余位宋代名臣的陪葬墓。2021年考古发现的《富弼墓志》,详细记载了这位巩义籍宰相推动”庆历新政”的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皇陵石雕中独特的”番使牵马”造型,生动印证了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。
豫商精神的活态标本康百万庄园依山而建的73座院落,记录着明清时期中原商业文明的巅峰。这个横跨明、清、民国三代的商业世家,创造了”富过十二代,兴盛四百年”的商业传奇。庄园内保存完好的地下金库、错层通风系统和暗道网络,展现了古代豫商惊人的风险管理智慧。近年发现的《康氏家训》手稿中,”留余忌尽”的治家理念,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实业报国的时代先声在站街镇老城村的深巷里,清末进士王抟沙故居的门楣上,”西学为用”的匾额依然清晰可辨。这位巩义走出的近代教育家,1907年创办的河南矿业学堂,开创了中原工科教育先河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其弟子张仲鲁等人后来主持焦作工学院期间,培养出了被誉为”中国煤炭工业之父”的孙越崎。这种教育火种的传承,使巩义在20世纪初就成为中原近代工业的重要策源地。
邙岭的黄土在洛水的冲刷下不断改变着形态,但深植于巩义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却始终未变。从杜甫笔下”朱门酒肉臭”的人间关怀,到康百万家族”临事让人一步”的商业哲学;从北宋皇陵展现的文明包容,到近代实业家们的教育救国实践,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遗产,正在河洛大地续写着新的篇章。